投資人特性
投資人有一個特性就是「從眾效應」,
例如:當有人大叫火災時,大家都會先看看環境有煙嗎?有燒焦味嗎?大家有什麼反應?再來決定要不要逃生。
大家沒有什麼反應,也沒有什麼味道。一般人都會想是「有人在鬼叫」;但當有一點煙、一點點味道,心中開始擔心,想著真的火災了嗎?當一大堆人向外衝時,心中就馬上想不行,不管真假馬上衝出去(逃生)!
一般有火災警報,沒有火災警報有人大叫火災時,火災警報故障?有一點煙、一點點味道(火災徵兆),大家都逃就是有火災?
當然不是要大家不要逃生,而是要「冷靜逃生」, 不要最後踩死人或被踩死!
當火災警報時就要逃生,這是火災警報的目的,也是生存最重要的。
這要說的是一個投資的現象(不是指火災),人在「從眾效應」失去判斷力!
也是羊群效應,是指人們受到多數人一致性思想或行動的影響,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。
從眾效應是投資人心理的一環,這讓股價脫離基本面過高、過低,也是貪婪恐懼結合體!這讓股價波動很大,短期沒有什麼道理可言。
在心理學上,人看到徵兆就偏向相信現實會依徵兆方向進行成真,而對投資人股市徵兆就是股價,當某股票沒有什麼基本面(不賺錢在賠錢),但未來「好像」可以賺大錢(消息面、題材面),但股價不斷上漲!投資人就相信股價上漲(徵兆),代表了公司大獲利是真的可能,股價會在上漲。
在只有看到一個面向而沒有看到另一個面向
有些問題是「三人成虎」,如雜誌常報導「存股」每年15%、20%等等,在不斷的出現,人的大腦就會這事當真!
但是在投資上每年15%、20%,已經比長期股票年化報酬7%多出很多!
就算用長期股票年化報酬7%多,也不要忘了「長期」兩個字,這長期至少要10年以上,才可以看到長期效果(但非一定);不然股票波動性大,若用投資3年,就可以拿到22.5%報酬(算式=(1+7%)^3-1),實際結果可能和前述差很多。
不要忘了「風險」就是其不確定性,愈長期投資,結果愈收斂長期股票年化報酬,反之,短期投資實際與長期股票年化報酬,差很大(正、負報酬皆差很多)!
投資人把「長期股票年化報酬」當「短期期望報酬」,結果可想而知,當超過長期報酬漲幅時,投資人會覺得自己很投資高手,(如同看到繼續上漲徵兆)忘了風險投入愈多資金;反之,當跌超過長期報酬漲幅時,投資人會覺得股市是一個可怕的地方(如同看到繼續下跌徵兆),恐懼而退出市場。
最後就會投資人就會「追高殺低」!
投資困難的地方就是如何克服這樣一般心理反應,不被其影響;不被我們原始的蜥蜴腦及大環境的情緒影響,而做出非理性投資行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